很多人可能不知道AR是什么,简单来说,AR就是增强现实技术,通过空间实景采集、数字3D建模、实时追踪定位等技术手段,将虚拟数字内容与真实物理环境精准融合,构建出“虚实共生”的交互场景。与传统展示方式不同,AR技术打破了非遗传承中的时空限制,可以通过移动端设备、AR眼镜、互动大屏等载体,让静态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。
AR的核心价值
在非遗保护领域,AR技术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实现技艺可视化,将复杂的工艺流程拆解为动态步骤;二是增强互动参与感,让观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实践者”;三是推动数字化留存,为濒危技艺建立可永续传承的数字档案,为非遗注入跨越代际的生命力。
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
作为我国珍贵的非遗文物,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的装饰细节与文化内涵曾难以被大众深度感知。通过AR技术构建的互动系统,体验者站在大屏前做出“双手合十”的手势,即可激活拱门上的“六拏具”法相装饰——虚拟法相从屏幕四周聚集,随手势移动逐渐归位至拱门原位。
单独激活某一法相时,屏幕同步弹出文字注解与音频讲解,法相还会围绕拱门进行360°绕场展示。全部激活后,体验者可化身“虚拟方丈”手持法相互动观赏,这种 “手势触发+场景叙事” 的模式,让文物背后的宗教文化与工艺美学变得直观可感。
老河口木版年画
在湖北襄阳南丽社区的非遗课堂上,志愿者先通过高清图片讲解年画的多版套色工艺与吉祥寓意,随后孩子们使用特制卡片“盖下”数字AR印章,用手机扫描即可看到静态图案“活”起来:“文天祥”拱手致意,“五子登科”孩童嬉戏,还有“燃灯道人”衣袂飘动,所有形象均支持触摸互动。这种“实体印章+ 虚拟动画”的设计,破解了传统非遗与青少年的 “认知代沟”。参与儿童对年画技艺的记忆留存率较传统讲解提升70%,成功实现非遗传承的 “童心播种”。
赫哲族渔猎文化
同江赫哲非遗数字体验馆通过AR技术打造了15个沉浸式展厅,让千年渔猎文化焕发新生。游客佩戴智能手环扫描标识,即可参与AR顶杠、射箭等传统竞技,在凿冰体验区使用特制冰镩凿击虚拟冰面时,还能感受到碎冰飞溅的视觉效果与震手触感。场馆内2米长的虚拟鳇鱼雕塑会讲述古老传说,体验结束后,游客可通过定制机器设计文创产品——选择鱼皮、桦树皮等材质,融入赫哲族图腾与渔猎场景,成品直接邮寄到家。这种“体验+文创”的模式,让年均客流量较传统展馆增长3倍。
未来趋势,全方位助力文化自信
未来AR技术将突破视觉局限,结合“数字嗅觉”“力反馈”等技术实现多感官体验,如在陶瓷制作体验中模拟陶土触感,在茶艺传承中还原茉莉茶香。AI和AR的深度融合将实现个性化教学——系统可根据学习者动作实时纠错,为剪纸、刺绣等技艺提供定制化指导,降低传承门槛。
2025年“非遗数字云平台”建设已被提上日程,区块链技术将为AR非遗内容提供版权确权保障,破解侵权难题。非遗 IP 的商业化路径将进一步拓宽,如借鉴《冶山守护者》AR剧本游模式,将秦淮灯会、广彩瓷技艺等转化为沉浸式文旅项目,形成“体验+消费”的产业闭环。在国际传播方面,AR技术将成为非遗“出海”的重要载体。通过多语言版AR应用,让海外用户扫描苏绣、唐卡等实物,即可看到技艺演示与文化解读,助力中华文化自信的全球化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