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师人物 淮阳匠人黄杰的麻绳微景观

百师杂志
2025-10-10

“生活是一团麻,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。”这句歌词恰似淮阳匠人黄杰的人生注脚。1983年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朱集乡编织世家的他,将祖辈赖以生存的编筐编篓手艺,蜕变为远销海外的微缩景观艺术品,在麻绳的经纬间,编织出非遗传承的崭新路径。

640 (3).jpg

命运的绳结

黄杰的手艺基因深植于家族血脉。从老太爷到爷爷辈,编织的小筐小篮便是家中唯一的生计来源。童年记忆里,长辈们用麻绳、柳条穿梭编织的身影,在他心中种下了对这门技艺的热爱。然而时代变迁,白荆条与柳树日渐难寻,传统编织品逐渐淡出日常,这门养活了几代人的手艺走到了十字路口。

踏入社会后,黄杰打过零工、做过销售,生活的琐碎如乱麻缠绕。但祖辈的手艺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:“小时候看长辈编织箩筐就特别着迷,那种指尖生花的感觉一直忘不掉。”在困顿中,他猛然惊醒,不能让老祖宗手艺在这一段断绝了!于是,黄杰放弃了之前从事的工作,重拾麻绳技艺,踏上了技艺复兴的探索之路。

最初,黄杰选择模仿长辈编织收纳筐,却因实用性不足无人问津。“传统手艺不能只躺在过去,得跟上现在人的需求。”带着这份思考,他外出考察,学习新知,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微缩景观这一新兴领域 ——用麻绳搭建乡村图景,既保留编织精髓,又契合现代审美需求。


匠心的编织

黄杰的微缩景观创作,是对传统编织技艺的创造性转化。他通过自己的工作室系统演示着这套独创的工艺体系:先以板材与铁丝搭建骨架,根据作品大小调整铁丝强度,这是从编筐技艺中提炼的基础框架技法;随后运用交叉缠绕法固定形态,用锁边结塑造房屋的垂直结构,这些传统技法在微缩尺度下焕发新生。

最具突破性的创新,是彩色麻绳的引入。“最初只用原色麻绳,作品显得单调。”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尝试在缝隙中穿插红、绿两色麻绳表现门窗与植被,作品瞬间鲜活起来。如今,他已能娴熟运用装饰性编织技法,将彩色麻绳对折穿出毛绒效果,模拟稻田与草地,还会搭配绸布、珠子等材料增强层次。


“乡间人家”系列是其代表作:古朴草屋的屋顶用渐变棕绳铺就,池塘边的小鸭以黄绳勾勒,家人围坐的庭院点缀着红绳编织的灯笼。这些作品将编筐的实用技艺升华为立体叙事艺术,每平方厘米需缠绕 10-20圈麻绳,一座小院模型往往要耗费数日的工时。“麻绳的质朴和乡村主题最搭,能留住手作的温度。” 值得注意的是,乡间人家系列同时也承载着豫东古城淮阳地区的地域文化,展现出当地的文化风韵,成为一种个人记忆与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象征。

屏幕截图_9-10-2025_94056_mp.weixin.qq.com.jpeg

传承的脉络

“一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”这是黄杰先生最喜欢的一句箴言。为让技艺传承,他开始成立工作室,招收的学员多是赋闲在家的宝妈。“刚开始大家连打结都不会,我就从4毫米粗的麻绳教起,先编基础款练手感。”他独创的 “边做边学”教学法,让学员在完成作品中获得成就感。

目前,工作室已培养出数十名学员,不少人实现了稳定的收入,其中不少还是全职妈妈,现在都能独立完成定制景观:“黄老师教的不仅是手艺,更是过日子的底气。”除线下教学,黄杰还开通直播课程,用镜头展示交叉缠绕、锁边结等技法,直播吸引了众多人观看。

他不断开拓传承之路——走进校园开设兴趣课,让孩子们用麻绳编织迷你作品;在社区举办体验活动,教老人制作简易景观摆件。“要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到编织的乐趣,手艺才能传下去。”目前,他的学员中有12岁的少年,也有将近70岁的老人,真正做到了传承不问老少。

屏幕截图_9-10-2025_94213_mp.weixin.qq.com.jpeg


未来的图景

黄杰的推广理念,始终围绕“传统技艺+现代生态”的核心展开。在市场拓展上,目前构建了“私人定制+海外出口”的双轨模式:国内客户可定制家族老宅模型,海外订单则以“中国(中原地区)的乡村风情”为卖点,作品已远销欧美、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,单价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。

“技艺要活在当下,就得跟科技、教育、经济结合。”这是黄杰的推广心法。在“技艺+科技”层面,他正筹备线上3D展厅,让用户直观感受作品细节;“技艺+教育”方面,他计划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专业课程,编写系统教材;“技艺+经济”上,将系统开发麻绳编织文创产品,如仿古建筑、家具家私、桌面收纳筐收纳篮等特色和实用物件。

对于非遗申报,黄杰有着明确的规划:“目前已整理好技艺资料,下一步就是完善传承谱系。”他更大的梦想是建立非遗体验基地,“让游客能亲手编个小房子带走,把中原古城淮阳的编织文化传得更远。”如今,他的作品已经被当地的多家媒体采访和报道,成为淮阳非遗对外宣传展示的一张名片。

黄杰的人生诠释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,用一根麻绳串联起了传统与现代。通过匠人之手,质朴的麻绳不仅拧成了生活的花,更编织出非遗活化的美好未来——这正是匠人精神最生动的诠释。


阅读0
分享